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圖表來源:新華社
  參考消息網11月27日報道 外媒稱,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亞洲競爭力研究所11月26日公佈的研究報告顯示,中國內地省市在競爭力方面持續趕超港澳台,學者指出,社會內耗將使港台的競爭力進一步落後於中國內地。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11月27日報道,這份研究報告根據綜合競爭力為大中華經濟圈的34個省域和區域經濟體進行排名,排名前十的經濟體當中,有七個屬於中國內地的東部沿海地區,其餘三個是港澳台。廣東和江蘇的排名與去年相同,穩坐第一和第二;臺灣的排名從去年的第五升至第三,香港從第三跌至第五,澳門則從第九滑落到第十。
  綜合競爭力的衡量標準有四大類,分別是經濟體的宏觀經濟穩定性、政府財政實力和經濟市場化程度、金融實力與企業生產效率,以及生活質量和基礎設施建設,底下又細分為11個小類共102項指標。
  報道稱,亞洲競爭力研究所從2000年起開始進行這項排名,臺灣和香港的綜合競爭力長期占據第一和第二位,但自2009年開始,臺灣及香港的排名出現下滑的趨勢,廣東和江蘇取而代之,成為大中華地區最具綜合競爭力的經濟體。
  亞洲競爭力研究所聯席所長陳企業副教授11月26日與兩名研究助理在該所主辦的研討會上公佈今年最新排名。他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對香港和臺灣競爭力落後於中國內地並不會感到驚訝。
  他說:“臺灣和香港這幾年來內耗得很厲害,包括整個社會的撕裂、族群的衝突,以及政治鬥爭,加上每五年換一次政府,缺乏長遠的政策,這些不安定的宏觀情況使得它們的競爭力在慢慢往後退。亞洲四小龍當初為什麼有那麼好的經濟成長,主要因為它們都有非常安定的內部環境。”
  針對中國沿海地區經濟體在排名榜上獨領風騷,陳企業認為,這是由於它們的基礎設施瓶頸都已解開,綜合競爭力因此變得強大。但他也表示,隨著西部大開發與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中國西部的競爭力也在不斷提升,勢必成為中國連接東南亞的大動脈。
  報道稱,亞洲競爭力研究所今年也首次將34個經濟體劃分為五大區域進行排名,排名第一的仍是東部沿海地區。研究報告指出,採用區域排名是因為過去數十年,不平衡的發展導致中國不同地區的經濟和生活狀況差距拉大,“通過評估五大區域的發展,能夠為政策制定提供更好的理論依據”。
  此外,研究所11月26日也推出首個“大中華宜居城市指數”排名,根據經濟活力與競爭力、環保與可持續性、內部安全與穩定、社會文化狀況以及政府管理五項指標,衡量100個中國城市的宜居程度。奪得今年中國宜居城市桂冠的是澳門,山東威海和香港分列第二和第三,臺北則排第六位。
  陳企業透露,《2014年大中華宜居城市指數:排名與模擬分析》研究報告將於12月28日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發表。世界銀行也已表示有意採納這套衡量標準。
  亞洲競爭力研究所另一所長陳光炎博士指出,中國政府如今更關註民眾對社會治理的滿意度,對地方官員的績效考核方式也從過去唯GDP論轉為更註重環境和生態保護,此時推出大中華宜居城市指數排名,預料將受到中國官員的重視,因為“他們的升遷有賴於我們的調查”。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片:上海夜景
  
  【延伸閱讀】2014亞太知識競爭力指數發佈:上海北京躋身前十
  新華網上海10月22日電(記者王琳琳)“2014亞太知識競爭力指數”報告21日在上海發佈。報告顯示,上海北京分列第六、第八位,兩地經濟發展質量進步明顯,但經濟活動率仍然偏低。
  該指數對亞太33個領先地區、用20項指標進行評估,綜合反映了各地區將知識資本轉化為經濟價值和居民財富的能力。在今年的榜單上,日本東京依然高居榜首,韓國蔚山和中國臺灣分別摘得亞軍和季軍。
  與去年相比,今年上海的排名又上升了2位。上海軟科學基地-知識競爭力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首席專家羅守貴說,“自‘2010年亞太知識競爭力’發佈以來,上海一直穩步上升。深入分析上海如此快速上升的原因,我認為,較為全面的多領域進步是關鍵。”
  報告數據顯示,上海在IT行業競爭力優勢較為明顯,每千人IT行業就業人數排名第4。作為總部經濟的典型城市,上海每千人經理人數量位列第6。此外,每千人IT與計算機製造行業、汽車與機械工程行業、電氣機械行業、高技術服務業的就業人數排名均在前8位。
  值得警惕的是,上海、北京兩大城市的經濟活動率均排名靠後,上海的經濟活動率甚至位於中國大陸參評地區的最末位。羅守貴說,“經濟活動率是指正在工作和想要工作的人在15至64歲勞動人口中的占比。經濟活動率偏低,一方面說明老齡化問題已逐步影響兩大城市的發展;另一方面說明城市的未來發展存在後勁乏力的風險。”報告研究團隊認為,合理的人口結構離不開具體產業的支撐,建議知識密集製造業不要快速從城市退出。
  “2014亞太知識競爭力指數”報告是在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和總部位於英國的國際競爭力中心支持下,由上海市軟科學基地-知識競爭力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和國際競爭力中心亞太分中心共同完成。自2010年起,“亞太知識競爭力指數”已連續發佈五年。
  (2014-10-22 11:33:13)
  
  【延伸閱讀】中國省域環境競爭力排名:遼粵魯位列前三甲
  中新社北京11月19日電 (記者 丁棟)2014年中國環境競爭力綠皮書19日在北京發佈,報告顯示,在全國省域生態環境競爭力排名中,廣東、山東、江蘇居前三位。
  由中國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研究院、福建師範大學發佈的該報告,將全國省域生態環境競爭力分為生態建設競爭力和生態效益競爭力二個指標,根據這一評價體系,排名1-10位的依次是:遼寧省、廣東省、山東省、四川省、內蒙古自治區、福建省、江蘇省、江西省、安徽省、浙江省。
  報告顯示,中國不同地區之間環境競爭力分佈很不均衡,有7個省、市、區達到55分以上(最高分58.2),14個省市區處於50-55之間,50分以下的有10個省市區。
  分區域看,中國4大區域環境競爭力的評價分值依次為:東部地區52.9分、中部地區53.0分、西部地區48.8分、東北地區52.5分。
  報告指出,環境競爭力較高的省份主要分佈在東部地區,在排名前10位的省份中占5席,分別是廣東省、山東省、福建省、江蘇省、浙江省,報告認為,這反映出這些地區長期以來經濟發展基礎比較好,對環境治理的投入比較大,有效地保護了自然環境和人居環境。
  與此同時,中部地區6個省份中,大多數省份的環境競爭力排位處於中游區。東北地區3個省份中,除遼寧省以外的兩個省份都處在下游區。
  報告顯示,西部地區12個省份的環境競爭力排位大多數處在下游區,全國排名後11位的省份中,有6個是西部省份。報告認為,這是由於這些地區的經濟基礎和經濟實力比較弱,在環境治理投入、環境效益等方面還存在不足,需要不斷加大對環境治理的投入與保護力度,不斷提升環境競爭力。(完)
  (2014-11-19 19:24:13)
  
  【延伸閱讀】臺灣人才競爭力退步至27名 留不住也招不來《中國時報》資料圖
  中新網11月22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道,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近日公佈世界人才報告,在全球60個國家和地區中,臺灣總排名從2005年的第18名退步至今年第27名,落後於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及印度尼西亞。臺灣當局承認,這份報告確實是個警訊。
  報道說,令人憂心的是,就“人才外流”細項分析,臺灣較去年退步8名、排名第50名;“對外籍技術人才的吸引力”也退步8名,排名第45名。報道說,這意味著臺灣不但留不住人才,也吸引不了外籍人才。
  據報道,臺灣10年來總排名的變動,最低名次出現在2009年:在57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27。2010年躍至第19名後,2013年退步4名到第23,今年再退步4名次、跌至第27名。
  IMD世界人才報告將23項指標分為“投資與發展人才”、“吸引與留住人才”及“人才準備度”三大類,臺灣在分類排名中,分別是第27名、第30名、第25名,屬於中段。
  在“投資與發展人才”分類中,“中學教育師生比”及“婦女勞動力參與率”排名落後。臺灣“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解釋,中學教育師生比已經逐年改善,當局為了提升婦女勞動力參與率,已研擬相關措施,要將婦女勞動參與率拉高至53%。
  臺灣在分類中表現最好的是“人才準備度”,但從排名觀察,該分類的各細項從2010年開始也是年年衰退。過去臺灣引以為傲的語言能力失去光環,在“語言人才符合企業需求”僅排名第35名,“經理人國際經驗”排名更是一口氣重摔22名、跌到第39名,為全部23個細項中退步最多,說明臺灣經理人的國際化嚴重退步。
  (2014-11-22 13:30:11)
  
  【延伸閱讀】競爭力大師:兩岸關係至關重要 大陸實力永遠更強波特24日受邀訪台舉辦論壇,提供打造有競爭力臺灣的建言,希望對臺灣的經濟有幫助。(中國時報圖)
  中新網10月25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道,臺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昨(24日)上午與“全球競爭力”大師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進行早餐會,被主持人問及2016年任期結束前,兩岸還有哪些工作必須完成?他明確表示,希望完成貨品貿易協議談判;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能儘速獲通過;及儘快簽署兩岸海協海基兩會互設機構協議。波特則強調,兩岸關係發展至關重要。
  “全球競爭力”大師:兩岸關係至關重要
  馬英九強調,兩岸“長遠的未來”,現在無法做出決定,但要達到那個“未來”前,須要有一可大可久的穩定架構,讓雙方交流順暢進行。“我們現在做的,都是為未來解決問題打基礎”。不過,他強調,欲速則不達,不要揠苗助長。
  馬英九表示,臺灣3月爆發反兩岸服貿活動,反映出部分民眾對兩岸關係莫名的恐懼與憂慮,當局有更多責任進行社會公眾溝通。
  小時曾隨美軍父親在臺灣北投生活兩年的波特,對臺灣有一份感情,對臺灣經濟發展也相當關註。波特說,臺灣最重要是必須保持開放的經濟與貿易體制,若不先解決與大陸的問題,臺灣會面臨更大困難,他認為兩岸關係發展至關重要。
  報道稱,談話十分坦率的波特說,過去十年臺灣保持現狀沒關係,但隨著世界其他地方不斷進步,臺灣是不進則退。他建議,臺灣可作為他方進入中國大陸的重要門戶,也可成為他方進入東盟市場的先進生產中心。
  談兩岸服貿協議 呼籲反服貿陣營勿人格分裂
  波特昨天接受臺灣《經濟日報》系專訪。針對反服貿論述,波特表示,中國大陸實力永遠會比臺灣強大,中國大陸向來主張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臺灣若選擇不與大陸貿易,無法改變上述事實。
  他表示,中國大陸是臺灣最大貿易伙伴,大陸太大,兩岸貿易往來須簽署協議建立機制,否則會導致不公平競爭,兩岸貿易正常化須持續,尤其服務業貿易,畢竟臺灣服務業相對封閉。
  他瞭解臺灣在服貿議題存在很多爭議,但他直言,反對陣營論點並沒有任何經濟基礎,完全是政治論述;但服貿簽訂,對臺灣幾乎沒有任何損失,不僅提供臺灣服務業成長機會,也為臺灣反服貿學生在內的年輕人,創造更多工作與加薪機會。
  他稱,觀察臺灣對服貿辯證,存在太多情緒。反服貿陣營過去常持專擅角度,主張所有經貿正常化措施,均將導致大陸擴大“對台控制力”,“我們必須關起門來保護自己?或把門打開?”相關討論已有人格分裂傾向,臺灣民眾不該把協議每一項條款都政治解讀,必須從策略思考角度,評估兩岸協議本身是否能帶來企業競爭力、創造就業、提升薪資等。
  (2014-10-25 10:25:09)  (原標題:亞洲競爭力研究報告:中國各省市持續趕超港澳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n95zngem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